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晓健生活

你是幸福の我就是快乐的!

 
 
 

日志

 
 

六大发展理论及《第56号教室的奇迹》应用  

2010-06-20 17:46:22|  分类: 读书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第56号教室的奇迹》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运用

这六个阶段简单、易懂,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它们非常适用于对孩子的教学。我急忙把这六个阶段编到我的课程里,如今它们就是我课程的粘合剂。信任永远是基础,但是这六个阶段是帮助孩子们读书和做人的建筑砌块。我甚至还把这六个阶段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我对他们的转变感到极为自豪。

在上课的第一天,我就把这六个阶段教给了我的学生们。我并不指望孩子们能够立即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它不像那些过度简化的方法所教我们的,“如果你遵守这27条规则,你的孩子同样可以成功”,这六个阶段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它们是一条美好的路线图,我的学生们对此的良好反应常常使我惊叹不已。

一、不想惹麻烦——误入奖励的怪圈

从学生们进校的那一刻开始,大多数人就被训练成为第一阶段思维的人。实际上,他们的全部行为都是建立在不想惹上麻烦这个基础之上的。他们不断地互相提醒:“安静下来!”

“老师来了!”他们通过做家庭作业来避免麻烦。他们走路时排成一列,为的是让老师高兴。

他们上课时认真听课来博得老师的宠爱。而我们老师和家长们则不断地强化这一点,威胁学生说要是不听话就会有麻烦,“等你爸回来!”的确如此!

但是,这是好的教育方式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建立在恐惧基础之上的。实际上,我们所希望的是,孩子们表现良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受到惩罚,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是对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年教书的情形。一天,我必须参加一个数学培训会议,当我不在时,我的班乱套了。直到下一次我又不得不缺课时,为了确保孩子们不会再“让我难堪”,我郑重发誓,任何人不听代课老师的话或是不做作业,在我回来之后将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后

果。这在表面上很管用,但是,孩子们除了对我的愤怒和权势心惊胆战之外,他们一无所获。要认识到这个策略并不真的奏效需要花一段时间。和许多老教师一样,一想起早年的愚蠢行为,我就感到很尴尬。

现在,在上课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在请求孩子们信任我并保证我也信任他们之后,我让他们抛弃第一阶段思维。如果他们最初的动机就被如此误导的话,他们今生将永远一无所成。对于接受第一阶段思维方式这样的错误,我也肯定决不会再

犯了。

不过孩子们还有其他原因做出一些决定——比如他们会被强制实行这些在我们班被认为是第二阶段思维的东西。我想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大学里都读过博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新型教育模式吧。我们知道,如果孩子们因为好的行为就受

到奖励,他们就很有可能不断重复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这种行为。这当然是大实话。不论这个奖励是一块糖、几个玩具还是更多的活动时间,甚至一张空头支票都可能成为良好行为的强大诱因。

我访问过一些中学课堂,那里的老师用第二阶段思维鼓励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历史老师,在一次比赛中,他让各个班互相比赛,看看哪个班完成的作业最多,获胜的那个班级会在年末时得到一份奖励。显然,这位老师已经忘记了学习历史知识才应该是

奖励。当我和做作业最多的这个班级谈话时,我发现,他们做作业和交作业的表现好得令人吃惊,但是对历史的了解却极其有限。

在我早年的教育生涯里,我也陷入了这种奖励的怪圈,因为它“管用”。如果我要缺课,又恐怕学生们会让代课老师难堪的话,我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种状况。我会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的老师向我反映说你们表现很好,我们就在周五举行一次比萨派对。”第二天,我回来后就会从代课老师那里得到非常好的评价。这就使我自己欺骗自己,认为在管理学生方面我干得很不错。毕竟,这肯定比吓唬他们好点,而且这些小孩子也更加“喜欢我”了。唉,请多多包涵,那时我还年轻,没有经验。家长也需要提防鼓励第二阶段思维。小孩子做家务就给他零用钱,这听起来挺不错。我们的体系就是这么干的——你干了活就给你工钱。但是,危险恰恰就在于:因为表现良好就给孩子礼物或钱。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正确的行为是大家期待的,不必奖赏。这种奖励在全国的课堂上都很常见。作为每天战斗在第一线的人,我非常清楚让小孩子做到得体有礼是这个世界上最棘手的事情之一。我们都已经工作太长时间了。如果一个带有金色星星的家庭作业图表能让小孩子去做功课,可能对许多人来说那已经足够了,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想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好些。

二、吾爱吾师——被人取悦的感觉“好极了”

伴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也学会了做些事情来取悦别人:“看,妈咪,这个好吗?”他们对老师做同样的事情,可能是因为这些老师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或他们喜欢这些老师。他们笔直地坐着,并像我们希望的那样举止得体。但是他们这样做的动机错了。年轻老师特别容易受这种现象影响(我这里是根据个人经验说的这些)。当小孩子想取悦你时,他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你可以让学生向你表示你所认为的尊重,你让他们跳的时候他们就跳,这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有一个例子,当某位老师离开一天回来后,班上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代课老师留了一张纸条,说他知道这个班很出色后非常激动,特别是有个叫罗伯特的学生极为出色。他帮助管理班级,告诉代课老师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他就像一个教师助理一样。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发生了。这个老师很为罗伯特感到骄傲,然后就给了他一个奖励——可能是考试另外加分或是一块糖。可是罗伯特拒绝了。他做这些不是为了奖励,他所想的不止这个。

他做这些完全是为了老师。罗伯特为自己感到骄傲。而且老师因为有一个小家伙崇拜他,也感到很自豪。他们俩都为自己感到骄傲,都感觉棒极了。对罗伯特来讲,做了好事当然很好,他用这件事来取悦老师也很让人感到欣慰。这比大多数班里的情况好多了。我们可以暗示唱点什么,而露露可能便会唱《吾爱吾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得更好。我通常会情不自禁地拿这个例子取笑并反问自己的学生:你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知道那看上去有多傻吗?可是仍然还有许多孩子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来取悦他们的老师。

为家长做事的渴望具有更大的压力。许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竟然不顾一切,他们连选择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也是为了让家里人高兴。这些孩子成年后会很失意,他们厌恶工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生活这么不尽如人意。当然,至少他们是在试图取悦某人。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

第四阶段思维“我要遵守规则”如今非常流行。因为如此众多的年轻人表现恶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受过培训,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定下规矩。毕竟,让孩子们清楚规则才是最重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一些时间解释形成某些规则的原因,许多比较有创意的老师则让他们

的学生参与制订班级制度。这个理论就是: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孩子会更加积极遵守这些规则。这是实话。我见到过许多教室都把这些规则贴在了墙上。其中,有事务繁忙的老师在匆忙之中画的图表,还有能给“《财富》500强”企业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他图表。我看到有些规则(如不许打架)很有意义,但有些(如不准大笑)则毫无意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不同的班级制订不同的制度,可能在实际应用中有益处——它教会了学生们适应新环境里的新情况。我对订规则没什么意见。显然,孩子们需要学习行为界线和行为期望。我绝对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当我开了一天的教职工发展会议回来后,对于罗伯特在代课老师面前的良好表现,我不高兴吗?我感到很欣慰。这已经把罗伯特引上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比起那些更为普通的同学,他已经大大超前了。这就证明罗伯特知道这些规则(不是所有的孩子们都知道),接受它们(能够接受的孩子就更少了),并愿意实行这些规则。如果罗伯特和他的班级属于第四阶段思维的人,他们比大部分人做的好得多。有人可能认为,好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接受富有意义的教育,难道我们还会希望罗伯特做的这些事情是因为“规则第27条”说他应该这么做吗?

三、为他人着想——三秒钟内的“谢谢你”

说到第四阶段的遵守规则,不由想起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有一个很有趣的方法教他的学生们说“谢谢你”。他的规则之一就是,如果老师给了你某个东西——一只计算器、个棒球或一块棒棒糖,你有三秒钟时间说“谢谢你”,对他的善意表示感谢。如果你没有这么做,给你的礼物会立即被收回。这一招还真的管用,孩子们常常说“谢谢你”。可是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并不是对收到的礼物表示真心的感谢,他们仅仅是遵守规则而已。同时,这门“功课”并没有渗透到孩子们

生活的其他领域。有天晚上,我带着这群孩子看一场演出,他们并没有比剧院里的其他孩子表现得更有礼貌。他们没有感谢给他们节目单或帮他们找到座位的接待员;他们也没有感谢那些在幕间休息时间给他们提供饮品的人。他们的课堂规则只不过是遵守某个课堂上某位老师的行为方式而已。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们都没有超越第四阶段思维的话,将有多少杰出人物会从史书上消失啊。我教育我的学生们说,虽然规则是必需的,但是我们很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因为不守规则才成为英雄的。我们为马丁·路德·金设立了国定假日,但是如果这位英勇的美国人只是一个第四阶段思维的人的话,他将一事无成。甘地没有遵循规则,罗萨·帕克斯也没有。大无畏的工人领袖们打破规则来帮助他们的工人。谢天谢地,像梭罗、

马尔科姆·X、克萨尔·查维斯这些人都勇敢地超越了第四阶段思维。历史上的这些杰出人物,已经不再墨守成规。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达到这种高度的话,他们需要清楚规则,但不应拘泥于墙上图表里的条条框框。总会有这些图表不存在的时候的。更为严重的是,

有时这些图表还有可能是错的。达到第四阶段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必须试着做得更好一些。

第五阶段:为他人着想。不光是孩子们,即使是成年人也很少能达到第五阶段——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他们周围的人们,并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话,我们就做得很不错了。想像一下第五阶段思维的人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将再也听不到白痴在公共汽车里对着手机喋喋不休;也不会有人在我们开车或排队看电影时插队;酒店里也不会有吵闹的邻居在凌晨两点打扰我们睡觉。真的,这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多年来,我一直尝试着把这个思想灌输给我的学生们,最终通过让他们学习阿提克斯·芬奇(阿提克斯·芬奇: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男主角,律师,具有坚定的信念与睿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在小说中是正义的化身,将强烈的道德正义感成功地灌输给下一代)和《杀死一只知更鸟》达到了目的。在小说里,阿提克斯一度给他的女儿斯柯达提出一条忠告,这条忠告完美地阐释了第五阶段思维:“你只有站在他的立场上……并深入其内心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我的许多学生都把这条忠告牢记在心,并且在不久之后,有这种想法的人逐渐增多。

这些年来,我从代课老师那里收到了许多很特别的感谢便条。我的学生们可以一整天控制音量,这令他们感到吃惊。当一个代课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低声说话时,学生们对他说他们不想打扰隔壁教室的学生。当这位老师说他热时,几个孩子打开教室里的小冰箱,拿出瓶

装凉水给他。酒店员工也说我的学生是他们曾经见到过的最友好、举止最得体的孩子们。在飞机上,当充满谢意的飞行员宣布说霍伯特·莎士比亚剧团在飞机上时,机上的乘客对他们温文有礼的风度和非凡的举止鼓掌称赞。我很高兴,感到做他们的老师很自豪。

但是……你猜到了,我仍然认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虽然很少能有比遇到一个达到第五阶段思维的年轻人更让我高兴的事,但我还是希望我的学生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困难的任务。但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尝试。它是可

以实现的;当它实现时,任何心痛、头痛,以及从这个失去理智的教育界所领的薪水,这些事情在我所感受到的喜悦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了。我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已经看到它出现了……

四、最高的境界——我有个人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行为是最难教的,同样也是最难做到的。因为个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体的灵魂之中,其中还包括为人谦逊的优秀品质,而这个复合体几乎不可能去模仿。按照定义,第六阶段行为不能通过强调“注意看我在干什么,这就是你应当如何做的”来进行教育。我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教我的学生运用第六阶段思维。我不能讲我自己的行为准则,只是试着帮助学生识别他人身上的行为准则。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寻找这类思维方式的人很有趣——一旦你开始寻找,到处都是这类人。有许多优秀的书籍和电影也涉及了一些达到第六阶段的人。

在我看来,电影范畴中第六阶段思考者的最佳典范,就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由摩根·弗里曼饰演的雷德这一人物。我很清楚大部分小学生都没有准备好观看这部成年人电影,但第56号教室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每年在学校教学完成后,我们都会观看这部影片。因为谋杀,雷德被判无期徒刑。大约每隔十年他都会申请假释。在电影里,他多次面对假释委员会,每次他都告诉假释委员会说自己已经重新做人了。但他的请求总是被拒绝。在监狱里度过大半生之后,在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中,雷德开口说话了。他对假释委员会说他甚至不知道洗心革面的意思,至少不知道这在他们的说法里是什么意思。当被问到他是否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时,他说是的。但是他说这“并不是因为这是他们希望听到的,或因为他在服刑,而是因为他诚心悔过”。他已成长为一个了解自己的男人并达到了第六阶段。他没有把自己的行动建立在恐惧、取悦某人的渴望或者规则之上,他有自己的准则。之后,他就被释放了。

几年前,因为要给另一个州的一批老师做报告,我有一天的时间不在学校。等第二天我回来给他们上数学课时,有人敲我们教室的门,一个矮小的女人带着她六岁的儿子走了进来。

她说西班牙语,问我是否可以跟我说句话。她说,昨天她一年级的儿子从学校步行回家时被人打了,书包也被抢了。当时,其他路过的学生只是在围观或者继续走他们的路。而其中的一个小女孩却把他从人行道拉开,并将他带到一个喷泉旁边,给他洗干净,然后还一路陪同他安全到家。这天早上,这个男孩的母亲就到处寻找着这个帮助她儿子的小女孩,想亲自感谢她。

我问班里是否有人知道这件事,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因为我昨天不在学校,所以我也无能为力。我建议这位母亲到别的班级去看看,并安慰她的小孩说,要记住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坏孩子,但是也总有像帮助他的人那样的好孩子。然后他们就离开了,继续寻找那个女孩。

在我关门时,我注意到在班上的32个学生里,有31个都在议论这件事,他们推测着是学校里的哪个恶棍打了那个小男孩——有些家伙比别人看上去更可疑。而这时,一向都很讨厌数学的布伦达却在埋头做她的习题。(在阅读方面她非常出色,她曾开玩笑地跟我说不论

我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让她承认算术之美。)

我一直注视着她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低头做着数学题。在一个极短的瞬间里,她抬起了头,但并未觉察到我在看她。她之所以抬头是因为自己有个小秘密,她想看看其他人是不是已经知道了。直到我们的目光相遇的那一瞬间,我才发现了这个秘密。此时,她眯起眼睛,

对着我认真地摇了摇头,意思是让我别多管闲事。她脸上的表情好像在对我说“不要问我任何事情,也不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接着,她又继续低下头去做自己的数学题了。是布伦达,是她帮助了那个小男孩!可是她做好事不留名的打算却因为那位母亲的到来和我匆匆的一瞥成为泡影。我让其他学生继续做题,我也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当天还发生了其他什么事情,都已经变得很模糊了。永远也没有人知道布伦达已经达到了第六阶段。多年来,我和她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谈起过那天的事。

我想这应该就是最高境界了。

  评论这张
 
阅读(7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